菩萨做事业和众生不同。
众生做事业,喜欢往大、往高、往利多、往被更多的人知道、有更多关注的地方去。
菩萨不是这样,菩萨做事业,喜欢往小、往低、往安静、往不被人知晓处去。
众生做事业,犹如爬山;菩萨做事业,犹似下坡。
众生做事业,表面看上得,实际是在失;
菩萨做事业,表面上是去失,实际是得。
众生做事业,喜欢给他的事业添加某种催熟剂;
菩萨做事业,喜欢自然成长(注:事业不一定是生意)。
众生做事业,犹如渴盐水而止渴,喝的好像很多了,但还是渴,他们表面上拥有丰厚的物质,好像身处天堂,实际只是饿鬼众生,处在被包装了的地狱中。
菩萨做事业,是在喝清水、渴甘露以止渴,他们喝一点,喝一滴,就能止很久的焦渴。
菩萨的事业是帮助他人,众生的事业是满足自己。
要帮助他人,有太多的事可以做了,因为众生有很多需要,因此他从任何一处都可以入手。
因为他的事是帮助众生,因此,他也能迅速的吸引来众生。
菩萨的事业越来越大,但也越做越空,因为其中无我,只有众生。
众生的事业,也许越做越大,但也越做越重。
菩萨的事业越做越快乐,越做越轻松;
但众生的事业越做越烦恼,越做越沉重。
众生的事业是挑着铁蛋行走,菩萨的事业是担着白云行走。
众生好像走在大地上,但无不是步步想向天上去;
菩萨的事业好像飞翔在天上,但无不是步步在往大地里去。
菩萨和众生,因发心而有区别,因做法而有差别。
一念若悟,即是菩萨;一念若迷,即身众生。
众生和菩萨做事业,其实都是修行。
只不过菩萨造的是解脱业,众生造的是缠缚业。
一个通过做事业而得到解脱,一个经由做事业而进入束缚。
菩萨做事业,放眼向有需要的众生看去;
众生做事业,向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欲望看去。
众生做事业,所有事业的果实,都献给了那内在的蟒蛇;
菩萨做事业,所有事业的结果,都献给了众生。
菩萨做事业,从众生到众生;众生做事业,从我到我。
众生的事就是他的业,业就是他的事。
菩萨的事是他的事,业不再是他的业。
菩萨做事为满足众生的心,众生做事为满足自己的心。
菩萨练习以无心做事,众生做事以训练有心。
都是心,都是用,菩萨正用,众生倒用。
正用生快乐,倒用有烦恼。事业本无大小。
大心众生做事业,再大的事业也是小,此大而小,不是贪得无厌而现前,是大心生色天地宽;
小心众生做事业,再大的事业也觉得小,此大而小,是贪得无厌而现前,此是幻心生幻眼。
菩萨从不为事业发愁,在在处处可见事业机会,因为他在在处处能看见众生眼,仿佛他有无数眼无数心在看世界;
众生常常为事业发愁,上下寻觅而钻营,因为他想发现一条宝石路通到自己家门前。
他以自己的眼,不见众生的眼,目空一切业现前。
众生做事业,犹入须弥山;菩萨做事业,佛道路上前。
事业事业,对有些人,事就是业,业就是事;
对有些人,事是事,业是业,事不生业,业不生事;
对有些人,无事也无业,即使在做事业。
欲做事业,先明其心。
发心若正,菩萨现前;
发心不正,误入深山。
重峦叠嶂众生路,一马平川菩萨缘。
若是大千在心里,即见佛陀在眼前。
事业难,众生路上太向前;事业易,菩萨侧旁给助缘。
事业并不是事业,只是心念。
对于用心而不是被心所用的人,事业即是修行,修行即是事业。
即事业即修行,是菩萨路;
即事即业不见心行者,众生边事。
众生与菩萨的不同,在用心如何和如何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