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觉法微课堂|聆听一念行者讲述,如何应用一念觉法?

一念行者
2019-02-23


一念觉法微课堂

(点击音频,即可聆听!)


《一念觉法》是2009年最先被发布在一念行者新浪博客中。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一念觉法的核心理念。

一念觉法——汲取了整个修行最精髓要领的部分,成为最清晰、有力和至简的法门。它可以用在任何人的任何问题上,只要他们愿意,这将无往而不胜。它不但能解决你当前直接的、明显的烦恼痛苦和障碍,它还能导致你最终的觉悟。

一念觉法的核心

一念觉法的重点“一念”上。

在“一念”上的功课包括三种方式:

  1. 去除妄念

  2. 应用正念

  3. 观照念头

去除妄念,是解构之法,针对的是根植和包裹我们很久了的信念;

应用正念,是种植之法,是往我们心里种植正念的种子,让它发挥作用的方法;

用觉知照念,是观照之法,是个古老的从有为到无为的方法,这是“佛度众生”的方法。

去除妄念——解构影响你的信念


围绕某件事,我们之所以生出一连串的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念头,

那是因为这些念头根植于它背后所相信的信念。

正是这些信念——这些妄念的种子或根,

才使我们的心一再再的生出了新的无穷无尽妄念的。

我们要想终止这些妄念的生发,

就必须破坏掉生出这些新妄念背后的种子的壳,

或这信念系统树的根。

否则,你没有办法真的终止那样新出生的妄念。



我们如何破坏这信念的种子或这信念系统树的根呢?

那就是抓一个当下的念头,

从一个当下的念头出发,

向深部挖去,由表及里,

层层刮除那幻象沙土,

以致解构或肢解掉那坚固信念所赖以存在的“心”之土壤。

这样,当我们挖掉某一信念系统的原始种子,

或者去掉某一信念系统树的树根后,

那一信念系列类的念头就不会那么强烈的妄生了,

或者就根本不再生出了。



如果头脑是一台电脑,

那么无数的信念就是它里面各种系统软件,

如果这些系统中毒,

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杀毒,

而是把这些系统拿掉,

让病毒无法侵犯、依赖或依着。

这样的话,即使那病毒再厉害,

它也无法干扰你的计算机了,

这让那病毒再无用武之地。


这种透过解构我们内在埋植的信念而去除妄念的方法,

是最彻底的去除妄念的方法。

那么它该如何去除呢?

这有具体的方法。

美国女人拜伦·凯蒂发现了一组很好的对待念头的方法,

她称之为“The Work”。


“The Work”由四个提问和一个反转组成。

这简单的四提一反能够审视你内在痛苦“念头”的真相,

截断你妄念的故事之流,把你带回内心安宁的地方去。

如果你真诚深入地去做,效果非常明显。


提问的前两句在截断你的念头断续滑动、流转生成故事,

它首次截住和挡住你那内在的妄念,

让你有机会、有时间停下来仔细的思考它,审视它,观察它;

通过提问的第三句询问,

让你去了解妄念和你过去的体验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

第四句提问让你有机会试着去了解没有那妄念遮蔽时,

你生命的本来面目。

最后反转的步骤,让你的心开放,

让你体验到在你坚持执着的那个妄念之外的,

生活的更多的面向性和可能性。

如果你注意去体验,

如果你非常有悟性,

拜伦·凯蒂的功课方法能够把你带向觉悟,

带向生命的源头,

带向对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生命本来面目的体悟。


“The Work”的四个提问和反转是:

1、真是这样吗?

2、你能够百分之百的确定真是这样吗?

3、当你相信那个念头时,你体验到了什么?在你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

4、如果没有那个念头,你会怎样?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然后是反转,基本的反转有三种方式:

朝向问题的相反面;

颠倒过来思索体验;

指向自己。




当你遇到一个严重影响你的妄念,抓住它,

顺次应用上述四问一反转质疑它,对待它,

你将从那妄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应用这四问一反转针对自己的念头时的注意要点是:


1、头脑提问,心来作答


功课是一种内在的相遇——头脑与心的相遇。

在头脑提出问题后,

一定不要急于回答,

要留给心充分安静时间,

在心和头脑之间一定要创造一个“寂静”的时间。

只有穿过“寂静”的头脑,

只有穿过寂静的头脑与心相遇,

那相遇才有意义。


2、功课从头到尾是一个“体验”过程,不是一种思索过程


当头脑提出问题时,

注意用心体验它自己给出的回应,

不要流于思索对思索——玩起头脑的游戏,

如果是这样,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功课。

功课是一个内在的“体验”,

是去试着了解一个念头的真相——这是它唯一的目的。


在这个体验和了解过程中,

信念自动被解构,

头脑自然被开放了,

心自然流动起来了,

这一切仅是功课的“副产品”,不是它的目的。

当你去做功课时,

你的目的仅仅是去“做”,

至于功课能为你带来什么,

那不是你该操心的事,

你也操控不了它。

质疑,然后怀着好奇观察:

有什么来到你因为质疑刚刚创造的有点空间的心。

质疑就像用一张刀片挖空一棵萝卜,

它为那“空”的产生划出了第一刀。


如果你内在有无法止息、不想再忍受的念头或念头之流,

如果你不想再借助酒精、毒品、关系、性、拼命工作、抓住金钱等方式来阻止或遮蔽这些妄念,

那么尝试并应用一下这个方法吧,

静的下,沉的深,用的好,它一定是个最好的对待妄念的好方法。



应用正念——播种正念的种子



我们对待自己内在的念头,

除了解构那些负面的念头来让自己安静之外,

同时,我们也可以应用一些“正念”来让自己宁静和喜悦。


如果我们的心田上长满了杂草,要除掉这些杂草有两种方法:


1、是拔掉它们,——这就是去除妄念(解构信念)的方法;


2、是在片土地上多种些鲜花,如果鲜花多了、旺盛了,杂草就会减少,——用鲜花覆盖杂草,这就我说的“应用正念——播种正念的种子”的方法。


如果你往你的心里播种的正念之种越多,

那么你内心中的负面种子及它所开出的花结出的果就会越少,

那么你就越是个喜悦正向的人。

因此,我们每个人要学会使用正念——随时随地使用正念。


应用“正念”有哪些方式呢?

通常有以下几种:

1
暗示:使用一个简单的念头

暗示的应用,实质是在调用或启用自己的一个念头或信念。

自我暗示,通常是主动使用一个简单的念头,

来使自己产生某种心理感受或变化,达到某种目的;

暗示他人,通常是启动别人的一个信念,

让他产生一个起作用的念头,

来令他反应于那个念头,产生某效果或变化。


暗示的发生,最终和念头应用有关——

当我们知道了这个“原理”,我们可以主动使用它了。

学会随时随地使用简单的“念头”帮助自己的状态,

你将学会使用一种调用自身循环能量的永不枯竭的资源方法。

其随时随地的方便性,

不用求助外人的自由性,

迅速感知的立即有效性和不估量的无限性,让人受益无穷。

应用念头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

比如:当你坐在椅子上望着窗外的时候,

你可以告诉自己“我非常宁静,我觉知优雅的坐在这里”;

当你走路时,

你可以告诉自己“我非常平静,我充满觉知的走在大地上”;

当你注意到自己的呼吸时,

你可以告诉自己“我在平稳的呼吸,我非常放松”……。

当你站着、坐着或躺着的时候,注意觉知,

你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一个你想要的念头,

并体验那念头给你带来的感觉,受用那感觉。

这是使用念头的例子。

当你在开心或不开心的时候,

选用对你来说的适合的念头,

受用它给你带来的效果。

这是我说的“应用正念”方法的一种。


2
催眠——相的应用


在我的表达中,

我常常提到“念头”和“相”这两个名词,

念头和相是什么关系呢?

念头是一粒种子,

相是它开出的花朵,

也就是说,藉由一个念头,

你可以生出一个图像、一个画面,我把它称作“相”;

当你的心主动浮现出幅画面时,

随之那些画面也会产生一些念头,

这就像先有了一朵花,

最来它又结出了一些种子一样。

念头和相的关系,

因此也可以说成,

相是一朵花,念头是它结出的种。

从种子到花朵,从花朵到种子。

念头和相是什么关系?

念和相是种子与花朵、花朵与种子的关系。


如果说传统的心理技术中,

“暗示”是使用一个念头来作用于心——帮助人,

那么催眠则是应用一种“相”来作用于心帮助人的过程。

催眠,即是相的应用。


如果我们不开心时,

我们可以让自己坐下来,

然后让自己的心主动浮现出一些美丽的、清新的或有治疗意义的画面,

让自己的心沉进那些画面,

然后受用那些“相”给自己带来的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

念和相都是心,那都是心的变现。

学习使用念和相来改变自己的内在状态,

为心所用,将非常有意义,

愿你习惯随时随地应用它们。


3

“道理”——作为正念之种应用。


道理就是信念。

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道理”,

很多都是一种正念。

当我们把这些“道理”作为一种正念使用时,

这些“道理”就会为我们生命花园撒下更多有用的种子,

它将为我们生命花园之花的茁壮旺盛成长提供更多的能量。


比如,如果我们相信: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一份辛苦一份才”、

“天道酬勤”、

“好人有好报”等信念,

并不断地用它们提醒和激励我们,

在一定程度上,

这会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正性作用。

但值得提醒的是,

当这些道理或信念为我们带来压力时,

我们就会质疑它们。


相信一些道理、信念或故事,

如果这道理、信念或故事不为我们带来压力或冲突,我们使用它;

如果当因它们为我们带来了压力或内在的冲突时,

我们就要质疑它——认清它或解构它。

心产生的念头本身是不分正或负的,

但分别意识使它们有了对我们来说的正念或负念(或说妄念)的差别。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针对念头——每个人都应用学会“解构负念”和自主的“使用正念”的方法。

不再做念头的奴隶和成为念头的主人——

就从这“解构负念”和“应用正念”的修习中实现!

愿你学会这种对待念头的道与术,终生受用。


觉知——看念头在阳光下舞蹈


我们要想真正自由,

训练觉知也非常重要。

我们不但要在“念头”本身上下功夫,

我们还要在觉得上下功夫。

念头生生灭灭不断变幻,

但觉知一直不变。

如果我们能够守住或者成为觉,

我们将能成为不生不灭,

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成为佛(觉)的意思。

另外,我们要想很好的对待念头,

也必须有敏锐的觉知,

否则,妄念起了你不知道。

因此,要想于一念上解脱,

觉念两者都不能偏颇。


觉念永不分家。

从念头出发,你会来到觉知;

从觉知出发,你会来到念头。

二者就像一根筷子的两端,

你从一端出发必然会抵达另一端——

从觉会触及到念,从念会触及到觉。



当我们从觉知出发观察念头时,

你会发现,觉知——是一种看念头在阳光下舞蹈。

当我们能够观看念头如在阳光下舞蹈时,

那么将没有什么坚固的念头阻碍心的自由流动,

当没有什么念头阻碍我们心自由流动时,

我们将生活是快乐的。


念头就像一根钉子,

如果我们的心变得痛苦或受束,

那么那心将一定被某根钉子给“钉”住了。

念头是心的钉子。

念头的钉子能够“钉”住心——

另一个念头的故事,却无法“钉”住觉。

因此,如果能时刻守持在“觉”上,

那么将没有什么念头之钉“钉”住我们,

我们将是自由的,无碍的,快乐的。


在佛教的概念体系里,

“正念”意味着菩萨,

“觉”意味着佛。

“菩萨”是一个正念的象征,

“佛”是觉的人格化表示。

念头是此岸,觉是彼岸。

此岸是世间,彼岸是佛国土。

凡在念头上论事,

即是在世间议论事,

凡在觉上言事,即言彼岸事。

在度自己苦厄的过程中,

如果我们用“正念”自助,

那么那是菩萨在此岸救助你;

如果用“觉知”自助,

那么那是佛在彼岸救度你。



当我们在念头制造的幻象中受苦时,

有佛教信仰的人常说,

“阿弥陀佛,菩萨保佑”,“佛保佑”。

当一个真修的人说“菩萨保佑,佛保佑”时,那意味着什么?

那意味着——正念觉知!

即使用正念和觉知的方法来自度自己。

不要迷信于有个外在的佛菩萨,

心外无物——佛、菩萨,意味着觉和正念。

要知道,能正念即菩萨,能觉即佛。


当我说“正念”的时候,

人们常常区分不了什么是正念或妄念。

正念其实就是“一念”,

能一念即正念,若正念必一念。

如果某个当下你没在“一念”之上,

而在二念、三念、四念、五念之中,

肯定你没有正念之上,而在妄念之中了。

正念就意味着“一念”,

因此,当我命名这个简单的心灵解脱方法时,

你叫它“一念觉知”而没叫它“正念觉知”。

我命名它为“一念觉知”而未称“正念觉知”还有一个原因,

因为生命的真相是:

生命再长(看起来),

它实质只是一个刹那;

念头再多(模糊地以为),

它本质只是一念。

一切有,只是一念。

说一切事,只在一个念头上说事。

基于上述真相,

我命名这个帮助心灵走出幻象的方法为“一念觉法”或称“一念禅法”。

总结

复杂奇幻的生命看起来很复杂奇幻,

而实质只有“念头”和“觉知”构成。

复杂,是因为念头构织了我们多重多种的故事;

奇幻,是因为它在瞬息不停的变化。

有一个真相是:

生命看起来再长,只是一个刹那,

念头再多,实质只是一念,

因此,“生命”我们可以总结为一个简单的“公式”:

生命 = 一念+觉知。

生命看起来有很多痛苦,

而它实质是一念所迷、一觉丧失所致。

在我们的一生当中,

如果我们有痛苦了,我们该如何走出它呢?

我们如何下手解决自己的痛苦呢?

显然,还是要从“一念”和“觉知”上下手解决。

一念上不迷,一觉上不失,痛苦就不会到来。

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我上面所总结的三条:

去除妄念,应用正念和觉知。


去除妄念——质疑你的念头,解构影响你的信念;

应用正念——播种正念的种子,自菩萨度自众生;

觉知——彼岸的佛度此岸的众生,看念头在阳光下舞蹈。



当我们在生命当中遇到痛苦:

从“念头”和“觉知”上下功。

从念头上下功包括两个方面:

质疑负念和应用正念。

从觉知上下功是,以觉照念——

在觉上不在念上——

在念不迷,在觉不失,

即能脱离所谓无边苦海。

航海人生,途遇风浪,

愿你尝试应用“觉念法门”,

自度自己于梦幻苦海之中。


在念不迷,在觉不失,即是佛在世间;

一念出离,立在觉上,即是凡夫立到佛陀世界。

觉念法门度众生,觉悟即是救迷情。

达摩非曾从西来,达摩一直汝心中。

达摩并非三王子,达摩本是你自性。

自性智慧本来最上,即摩;自性智慧本来即在,即达。

自见自性即达摩,不离自性本佛陀。

佛陀者,圆满也。愿你自遇自性达摩佛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