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是一切的开始
如果我想做一件事,
就从最基本的开始,从最小事情开始。
我们的头脑一直想干大事情,它不屑于最小的,
所以,往往在它想干的事情面前不知如何下手,不知如何开始。
因为头脑一直喜欢大事情——喜欢成就感,
所以对当一种事业还是幼芽的时候它不感兴趣,
从而头脑让它自己从其面前走开,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做事容易“半途而废”的原因,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的事业容易夭折而不能成功的原因,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有理想有抱负但最终什么也没做成的原因。
因为我们中了头脑的计。
“让我们的生命在尘埃里开花”——这是一个伟大的课题。
能悟到并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最“低”的位置往往我们最难企及,
比如大地就在我们的脚下,
但让我们“回到”大地却是那么的不容易。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头脑就像气球,
它最容易往上飘而难回到地面。
但一个人唯有回到地面,他的事业,他的成长,他的生命才能真正开花。
否则,在空里怎么能够种植并生出莲花呢?
所以,大地就在我们的脚下,对于头脑,却是它最难以回到的地方。
而这,恰正是我们要做和要回到的地方。
否则,我们的事业无法成功,不论做什么。
“脚踏实地”是一切的开始。
世上,悟到这点并做到这点的人,
往往都是世界上各个领域曾经极为成功或成熟的人:
“让生命在尘埃里开花。”
凡是一件事从小开始,从最低处开始,恒一专注,无事不办。
拿出打算不管贫穷还是富裕,不管有钱还是没钱,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精神,我想很多事情都能做好。
不管所做的是什么事情,
如果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话,
我想,不管是谁,都能成为这个行业中最好的。
成为这个行业最好的(即使在一片不大的领域内),
不管怎样说,那都已是最真正的“成功”了。
头脑能够做到这点吗?一般很难。
这就是为什么成功的人总不是你,
这就是为什么世上极为成功的人总是很少数的原因。
因为大部分人都拿捏不住自己的头脑。
降伏一颗猿猴般的心,谁能做到?
佛,你要有佛的功夫,你要有佛的方法和套路。
这就是修行的问题了,这就是修行者的问题了——把工作变成修行,把修行变成工作,在修行和工作的不二中实现“成功”,实现“成佛”。
成功的“结果”可能让一个人的头脑膨大,
但走向成功的路途之中,却让那个人的头脑“消失”。
这走向成功之途的、头脑“消失”的过程,就是静心。
一个人不管做什么,唯“静心”才能让他更加成功。
所以,不论做哪种事情,我们如何推进我们的事业成功?
静心做事,做事静心。
唯有如此,这才是你走向成功的“大乘”。
“静心做事,做事静心”就是佛的方法之一。
“静心”是一条迈向佛的路。
“静心做事,做事静心”就是一种“行禅”。
只有静心地做事,头脑才能真正找到它的“位置”——无头脑。
“无头脑”就是佛所在的地方。
也唯有“无头脑”,你才能于事业“成功”,于修行“成佛”。
头脑只有不乱跑的时候才能真正安息下来,
也唯有它能真正安息下来时,你才能做到“平静”、“无为”和“成功”,
否则,你的头脑永远就是一般人的头脑,流浪中的头脑。
不要做流浪中的头脑。
爬山从最下面开始,
走路从第一步开始,做你喜欢的事,以禅或静心的方式进行。
也就说,当你去做你要做的事,
把它当作身和心的“行禅”或“静心”。
从任何一个地方开始,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是禅或静心的开始。
所以对目前你想做的事,
从任何一个地方掘取一个开口或开头,以禅或静心的方式进行,
来看看情况会如何?如果中途有什么让你感到困难或想停下来,
就针对当时出现的念头或信念加以质疑处理。
如此像到彼岸去的修行一样,你定会在你做的事情上“开悟”,
你定会在你做的行业里“成佛”。
关于儿童教育
关于儿童教育——给我们的小孩这样那样的教育,
应该看到各种教导的平等性。
教儿童读一遍金刚经和让其读一首散文诗,
这其中不在于他读的是什么,而在于他吸收到的是什么。
在我看来,万事万物都只是“心”前的一只茶杯,
心最终是在啜饮它自己酿造的饮料。
外部的事物充其量只是一个容量,
心最终吸取的还是它自己酿的蜜。
认识到这点让我们从“外在世界”解放出来。
若不是这样,我们容易迷失于“物”而忘记于“心”,
最后我们就进入了“颠倒梦想”,
以至于我们“南辕北辙”了——在
错误的教育方向上,我们越投入,离我们想要的目标越远。
所以教育小孩的重点是:把小孩变成泉——让他有什么流出来,
而不是往他里面灌入什么。这个不要颠倒。
在我看来,教育应是一种“引诱”或“诱惑”。
引诱什么?
引诱小孩把他的才华拿出来;
诱惑什么?
诱惑他奉献本性的才智和爱。
总之,
教育要触动他的“本源”,让他本性的东西涌淌出来。
而不是先给他灌入很多“人工的东西”——成人的知识、技巧、技能等,
然后让他倾倒出来还是那些东西——
本质没有变的知识、技巧、技能等,只是变了些花样。
谁能诱惑他的小孩进入他自己,
谁能引诱他的学生把自己才智从里面流淌出来,谁就是好家长、好老师。
一句话,与一个人的本源接通,应是教育最应该指向的地方和目的。
现代,人类的大部分教育,针对的都是“头脑”;
或说,几乎所有的教育都在“头脑”层面进行。
在这个层面上对小孩教育或教育小孩,
不管你让他读“心经”、“金刚经”、“道德经”还是“大学”、“中庸”、“孟子”等,
那能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呢?
那塑造的都是一颗头脑,那进入变成的都是知识。
而实际,我们这一颗心里,
“三藏十二佛经”及所有的“人类的经典”基本都有了,
因为所有一切的人类的外在文字智慧都出自于它。
所以,当我们教育小孩,不是把它们灌进去,然后再倒出来。
而是让他们的心成这一切智慧的原创者——一遍遍的原创者。
即使世上已经有一本“金刚经”了,
让那小孩长大最终再“写”出一本同样的金刚经,
这就是真正教育的“成功”。
这样出来的“金刚经”是体验式的,
否则,它是理解式的、头脑制造式的。
同样的道理,对于“道德经”、“论语”等也一样。
你培养的后代不是一些知道或懂得“孔子”或“老子”学说的人,
而是一些“孔子”或“老子”式的人,那才是教育的目标和成功。
教育必须把人重新成为“根”,而不是变成“花朵”或“果实”。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里,
大人与小孩的关系往往是,
小孩是个“受体”(接受者),大人是“授体”(给予者),
这种教育模式不能使小孩的才智最大化。
应该反过来。
想办法让你的小孩在一切时处成为“给予者”——成为爱和智慧的源头,
这样教育才能真正达到它真正的目标。
让小孩成为爱和智慧的给予者,他是“活”的;
如果你只是让你的小孩成为爱或智慧的“受者”,
那么他就几乎是“死”的——像一个陶罐一样的空洞而没有生气。
所以,我们现代的教育很多地方,应该和传统的教育反一个儿,
因为我们原来都搞“颠倒”了,现在让它再次“颠倒过来”,
这样才能回到符合道的本然次序上来。
教育决不是空谈,也不是头脑去实现它的理想主义。
教育者必须丰实自己,把自己变成释迦牟尼,
才有可能真正教出我们一直期待的“学生”。
尽管我如此说,对于“儿童国学热潮”教育的利弊,
我们认为都是“利”没有“弊”。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利和弊是个看待问题,
站在不同的角度,它们就有不同。
比如一个小孩在学校里看起来一无所学,成绩平平,也没考上大学;
从没考上大学的角度讲,“成绩”不好是个弊;
但小孩在学校里没学习,他的时间用来干什么了?
在别人学习、读书的时间,他也总在干点什么吧?
在别人用时间来读书而他所去做的事情——就是他的“所学”;
他学到了课本以外的很多东西;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学生,在学校里成绩平平,
但走向社会,他们的建树往往比曾经学校里成绩好的孩子更好。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他当初的学习成绩差——“弊”又成了今日的“利”。
利和弊,在不同的“空间”方位上看是个“不定”的问题。
在时间上来看呢?也一样。
比如,十年之内你看到的“利”,二十年后有可能就是“弊”;
同样的问题,十年之内你看到的“弊”,如果你再放长一点时间,它就是“利”。
所以,利弊无以为衡定,它全在心智一说。
而对于完全开放的心来说,人类完全生活在一个“利、利、利”的星球上,
就好像觉者们说,人类永远活在一个“善、善、善”的时代。
这利与善从不变化,它的相反面也从未出现,
因为这世界原本就是“一”的。
“二”只出自于局限或错觉的头脑。
如果能够看到这点,我们做什么事都可以“大放心”了,都可以“放开来”了。
这是多么解放,宇宙里实质从来不存在错误。
对每个人,这是一个纯善的宇宙和一次纯善的生命,
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认识到这。
教育你的小孩认识到,不管他做什么都“错不了”,
不管表面上看到人类的什么行为那都是“爱”,
生命不管发生了什么那都是“善”,
所有的事物中都珍藏着“美”……
我们一直和“真”生活在一起。
在教育之中,如果能够教育我们的孩子渐次认识到这,
那应该就是最成功的教育。
国学或非国学,那原本没有什么实质的不同;
诗歌和经文在本质是一样的,别忘了这些都是“外在”。
我们的教育,千万不能忘了“心”——这创造、诞生、改变和维持一切的根本。
教育应从“心”里出,也应指向“心”,开展真正的“心”教育吧。
我们胸膛里的这颗“心”,是一切世界和事物的“根”,
娑婆世界的一切“花(华)”和“果(国)”,
都是由它变现而成。
没有它就没有一切。
因此,不管我们自己做事业、做工作,还是搞教育,
一切行为必须从心出发并再次指回心,
否则,那只能是,我们在幻象里行得更远更深——我们入幻、入假更深、更久。
佛是人类最伟大的根本教育家(宗教家),
他们说,“前佛后佛,唯传一心”;
那么,既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抛开自己的心谈工作、谈教育、谈事业呢?
回归心吧,让一切从心开始,回归菩提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