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和小孩(1)

一念行者
2018-09-22
有大人和小孩的分别吗?



天下有大人和小孩的分别吗?如何判断你是大人他是小孩?判断一个人是大人或小孩并不是从体型和年龄上,圣人判断大人和小孩的标准和你不同。在圣人的眼里,在人类没有觉悟之前都是小孩,不存在大人。你观察一下社会群体中的所谓的大人和小孩有什么不同?在本质上他们完全一样。有情众生的“觉”都一样,而所谓的大人和小孩的念头有什么不同?他们相信着同样的信念——小孩的信念是我们所谓的大人所给的,而通常一个小孩又没有自己的辨别能力,他完全接受,因而在实际上,你教给他什么他就相信什么——小孩的信念就是大人的信念——因而没有什么不同。所以,人本质上讲,一般所谓意义上的大人和小孩完全一样。


我们都是小孩


我们都是小孩,因为不管看起来你八十岁和她五岁,你们头脑里装的基本信念相同。比如,一个小孩说“幼儿园的小朋友应该喜欢我”,长大后你说“我的同事们应该对我好”;一个小孩说“幼儿园的阿姨应该爱我”,长大后说“我妈应该爱我”;“某某小朋友是个坏蛋”,长大后你说“谁谁不是个好人”……,成人的信念和小孩的信念有什么不同?只是那信念附着的事情稍有不同而已。有相同信念的人都是同龄人。瞧瞧我们分别开来的大人和小孩在本质上有什么不一样?他们都在为获取爱、认同和赞赏而努力呢。我们都是信念的奴隶,我们都在无明中被念头所掌控;因为从没有考察过念头,相同的信念与念头遮住了我们相同的觉。我们一样无明,无论从哪个层面上讲,小孩就是身体矮小的大人,大人只是身体变大的小孩。从小孩到大人,我们变化的仅仅是“外在”——身体,而我们的里面——那心及其信念完全一样。所以不存在大人和小孩的分别,我们都是小孩,都还在心灵的幼儿园中没毕业呢。


你比小孩多了些什么?



假如大人和小孩是不同的,那看起来的大人比小孩多了些什么?在我看来,只是大人比小孩拥有更多的信念、教条或概念。大人比小孩多了些什么?概念。概念把心变成了头脑,概念使心从它本来的样子中分离开来。一个人拥有更多的概念是件好事吗?嗯,以我来看,谁拥有并相信的概念越多,你的心就离他本来的样子更远。

我们常常说小孩的心灵是纯净的,小孩非常单纯,为什么?因为他们心灵中的概念较少。一旦等他拥有了和你相同的概念并相信了它们时,他就变成了你;小孩就不再是小孩,即使他身材仍然矮小,年龄只有十几岁,但在本质上,他已是所谓的“大人”了。


早熟的小孩


这个社会盛产“早熟”的小孩。所谓早熟,在真正意义上并不是指现代的孩子们从饮食中摄取了更多的激素,而使他们月经或遗精现象提前发生就叫早熟,而是他们的思想上。因为教育的激进模式,像给孩子增加身体的营养一样,家长们疯狂地在往孩子们的头脑中装载他们认为的知识和概念,这使现代的孩子不仅身体早熟了,那心念更早的早熟了。早熟是一件好事吗?你熟的早你衰老的早。心灵的早熟事实上是一种心灵的老化,当柔软洁净的心被过早的装入更多的概念时,它已经提前开始变得僵化和失去其本性了。


让小孩迅速的变得像“大人”,是一件好事吗?看看我们成年人的生活吧,我们比孩子有更多的苦和恼,让孩子们尽早的变得像我们一样,那意味着在让他们尽早的品尝和我们一样的生命苦恼。家长们怕自己的孩子如果头脑里不装有足够的现代知识、概念和技能,将来会被社会所淘汰或不能适应,你确定真会那样吗?你能够预见很多年以后你孩子以及社会的状况?……那分别是你自己当前恐惧心的反应,你只不过是在利用孩子使你自己变得有“安全感”一点罢了。在无知之中,你把孩子变成了你为获取自己安全的工具。当你是一个无知的父母时,你的小孩在你的内心深处已经不是小孩了,他只是你内在的一个可被你、正被使用的一个符号而已。无明使人类对动物们更蠢和做着更多伤害别人的事。


谁跟谁学习?



我们常常教导一个小孩说要好好的跟大人们学习,到底是谁应该跟谁学习?如果要让他们跟你学习,学习什么?学习你的恐惧?挣扎?或像因恐惧而逃避似的努力工作?为获取爱的辛苦?为求得他人认同时的努力?为得到别人的赞赏所做的多余的事?你让孩子学习,到底叫让他学习你什么?你身上哪些是他可以学习的?你是否曾经盘点过这些呢?


在对付人类的困难、新情况、新问题,相反,我觉得我们更多的应该向小孩学习。在一个小孩还完全未被信念、成人的恐惧、教条污染之前,他们生存的智慧和能力就是我们学习的呢。在概念示占据我们的心之前的样子,才是我们应该成为的样子呢,如此一说,我们的老师实应是我们的孩子,而不是我们自己。教育人者恰应向被教育者学习。我们强调说,学生们老师学习,老师向谁学习?在我看来,老师不是向老师的老师学习,而应向他的学生学习。只有一个向学生学习的老师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


我们身上有着很多的“有”,孩子们身上有着很多的“空”。我们在给予他们我们自己的“有”时,来把孩子身上“空”的部分拿回来放在自己的心中。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教学相长,空有互为的端尾循环。如此你的心智才具有生命力,否则,你必枯竭。一个人生命的活力不取决于他生命中“有”的部分,而取决于他生命中“无”的部分。“有”是死的,“无”才是活的,你身上的“有”越多你越没生命力,而你存在中的“无(空)”越多你越有生命力。注意向孩子学习,孩子向我们的“有”要知识,我们向他们的“空”学习智慧。

宣传图片12.pn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