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上升起的回答——修行篇(2)

一念行者
2018-08-21

(点击音频,即可聆听!)


Q5:我自修好几年了,发现自己还是很难做到正念觉知。我可以保持清静和专注个把星期,但我的思绪非常容易波动,总有东西来搅乱我平静的心,你能给点建议吗?


法身觉知本来是清净,化身念头本来是变化的。如果你想让你的化身念头不变化,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想把你的法身觉知搅浑,你也做不到。修行不要求你没有念头,因为那不可能;只要你能安住在觉知上就行,即使你一时安住不住也不要紧,如果你跑开了意识到时再回来就行了。随着一次次的跑开与回来,最后你安住在觉知上的时间会越来越长。如果你能安住在觉知上,你就不必管念头的事。它有也好,没有也好,它不再是个问题。如果你始终站在河岸上,你就不必埋怨或抱怨河中的波浪是大还是小,是汹还是缓。但如果你没站在河岸上,而是处在河水,你就会埋怨或抱怨波浪了。站在觉知上,你就是站在河岸上;如果你站在念头,你就是站在河中波浪上。所以,修行之中,你要不停的提醒自己保持觉知——站在河岸上,而不要失去觉知——掉进河中——处在念头的波浪之中。这非常重要,它关乎你迷失还是不迷失。


另外注意到,修行不是为保持清净和专注的。当你想“保持”清净时,你还有个“保持”的概念,当你有个保持的概念时,你就不能真正保持。修行也不是要你能够做到专注,因为专注是消耗能量的。专注导致紧张,而修行是达成放松的。清净和专注都不是修行的目的,它们是修行的副产品。修行是干什么的呢?修行是让你回到自然的。怎样才是你的自然?处在你的本性上才是你自然。怎样到达自然?放松。放松是到达自然的途径。所以,修行就是学习如何去放松,如何去回到你的自然,如何去安住在你的本性之上。谁能带我们到达我们的本性自然?觉知;谁拉我们离开了我们的自然本性?念头。所以回到自然本性的方法还是要修习觉知和念头的。


在修习念头和觉知之中,你可以不断地提醒自己处在觉知之中,但不要掌控你的念头。不要试图操控你的念头多或少,不要试图操控你有什么样的念头。觉知它,它就会由多到少;觉知它,它就会拔乱反正。我的思维总是容易波动,总有东西来扰乱我平静的心——你能给点建议吗?河水本来就是波动的,有河就会引来青蛙或小孩跳进河水中洗澡……但是,注意你要站在河岸上——保持觉知,不掉进念头的波浪之中。如果你站在河岸上看着不让青蛙或小孩跳入水中洗澡,如果你仅仅看着河水流动——不久河水就会恢复平静。如果你以觉知观心,最终你会获得心境的清净安静。心的本来状态就是清净安静。


我的建议的整个要点是:保持觉知,始终安住在觉知上,不要过分的以念头矫正念头,不要太过有为。放松,放松……让刮起的沙自然降落,让摆动的秋千自然停下,让一切回到自然。心容易波动是念头在跳动,心不安静是跟念头走了,现在觉知,觉知……让念头如尘沙自然落下。让心自然归寂。




Q6:我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放松。我好动,静坐对我是个挑战。我怎样才能变得不容易被打扰,可以安静的坐下来?


在你不能安静的时候,你不必要强迫自己安静下来。当你不能安静下来时,你告诉自己安静下来,那给你带来了什么?结果你会更加不能安静。你为自己创造了额外的负担。所以在你不安静时,不要期待自己安静。在那你不能安静的时刻,安静或不安静不是你操心的事,你该操心的事是什么?保持觉知,观察自我。看自己的心念起伏,观察一切情绪感受流过自己的身心。这就够了。


当你不能静坐时,干吗非得静坐?运动也可以创造宁静。如果你带着觉知跑步,你也同样能够进入静心。你尝试过运动静心吗?带着觉知运动,每一项运动都会把你带入静心。并不是你只有坐下来,才能进入宁静。宁静和身体的姿态没有关系,身体的任何姿式里都有宁静。站在安静和坐在安静是一样的。安静只和心有关。打坐并不是唯一的入静方式。佛没有站相,也没有坐相,所以,修行——你没必要非得坐着,非得静坐。修行本质不关注名相或形式,注重它的灵魂——自然,回到你的自然中来。不掌控就会回到自然,注意避免你的掌控。掌控正是你不能放松的原因,也是你不能安静的原因。避免掌控,自然存在,是什么就是什么。




Q7:心理治疗师们总是告诉我们说:“你需要一个良好的自我认知”。强化自我的意识是佛法修行中的内容之一吗?


佛法强调认识“我”的真相,但它不是加强你的自我。相反,随着对“我”真相的认识,那“我”会显得越来越不重要——最后它会认识,根本就没有一个真实存在、永固不变的自我存在。以为有一个真实存在、永固不变的“我”存在着,是个幻象之一;而人生的痛苦,恰都是建立在这个以为有一个真实存在、永固不变的自我基础上的。


没有一个真实、固定的自我存在,有的仅是刹那刹那一个接一个接不断升灭变化的念头。什么是自我?如果说有一个自我存在的话,那自我就是你当下的念头。自我除了是你当下的念头外,它还能是什么呢?生命不是一个长度实体,它只是个虚妄即逝的刹那,认识到这点非常重要。


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自我是一个坚持不变的信念。而信念是一个错觉。说信念是一个错觉,因为没有持续存在的念头,信念也是一个念头——你五岁时接受了某一个信念,到你五十岁时你仍然相信它,这并不是说那个信念的念头从你五岁到你五十岁时一直存在于你的头脑,不,不是那样,它仍然只在你想起那个念头的时刻它才存在。一个相同的念头可以一再再的回到你的觉性中来,但它并不是一直存在。念头只存在于刹那,念头只占你一刹那一微尘的时间空间。


修行佛法让你认识到,宇宙里并不存在独特的、个性的自我,有的只是相同的生灭不定的念头。所谓不同个性的自我,只是无数不同信念组合的一个我的假象。宇宙里并不存在狗、猫、人等生命个体——有的只是念头和觉知的不同显现。这个人和那个人,这个生命和那个生命在本质都是相同的:它们具有相同性质的念头,也相同完全一样的觉知。生命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念头升起的多少不同,持有的信念不一样——除了这没有差异。


观察一下,一个八岁的小孩和一个八十岁的老翁有什么不同?他们觉性相同,念头也是相同,唯一的不同可能是一个老翁的头脑里存在的信念可能比一个小孩头脑里的信念多且僵固——如果他没有了解过自己的念头或解构过自己的信念的话。再观察一个人,从八岁到八十岁时有什么变化?八岁时,他有什么?念头和觉知;到了八十岁呢?他还是仅仅拥有念头和觉知。从八岁到八十岁,他根本就什么也没有改变过。他唯一增加的可能是错觉增多了,那些僵固的信念增多了。除了这,一个人八十岁时比他八岁时变化了什么?什么也没有。你可能会说身体,他八十岁时的身体和他八岁时的身体不一样——就连你千真万确以为是真的这,其实也还是个错觉。看到身体的成长、变化或衰老,是基于记忆的,是心连接拍了从八岁到八十岁关于身体的照片放在一起解读得到的,而记忆导致了错觉,让你以为有个变化的真实存在于那。而实质呢?生命仅仅只有刹那——念头存在的刹那,它没有一个长度单位。如果你只活在一个点上,如果你没有错觉存在,如果没有那基于记忆的错觉的“比较”,生命——八岁和八十岁有什么不同呢?完全一样,都只活在自己当下的觉性和念头里。


在整个宇宙里,生命的真相是没有长度单位的,并不存在寿星或短命的人。人人拥有相同的生命,也拥有相同的生命内容。我们的生命都只有一个刹那——念头产生到消灭的长度,我们也都拥有相同的生命内容——念头和觉知。我们唯一拥有不同的是——幻觉。那念头因流动方向和速度所不同所制造“相”——幻觉不同,而你又深信那个幻觉,如果生命有什么不同——这是唯一的不同吧。除了这,哪还有什么不同?你和我,她和我,一只猫、狗和我,哪儿有什么不同呢?除了幻觉,生命实质的所有一切都相同。我们是在虚妄中升起的梦境——梦境有不同,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修习佛法会让你认识到,整个宇宙众生间的同和不同。对这的认识让你彻底解放,让你彻底平等和不再对任何事物执着,同时也让你获得彻底的自由。这就是修习佛法的结果和意义。学习心理学和修习佛法有什么不同?心理学采用头脑的模式,分析式的,是编织和构造故事式的;而佛法是基于深入向内观察式,非分析式的,它不是建构或编织故事——相反它是破解故事的,这就是它们的不同。注意,从头脑永远也无法解决人类的问题,头脑永远不可解决头脑自身制造的问题;人生痛苦的最终解决,最终必须依赖深入内观,了解生命这些真相才可。愿人们继续在佛法修习的道路上前进,解构一切苦厄,真真实实。


关注我们_副本.jp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