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修行四念处

一念行者
2023-03-14

一位迷者的求助——觉知的困局!

我是一个迷人,我渴求醒来,我深知自己在梦里挣扎,无论我做什么都是在梦里,无论我做什么都无法醒来,我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允许自己寻求您的帮助。

十几年来,我撕扯在尘世与超脱两种张力中,零零碎碎地阅读各种经典,倾听觉者的话语。他们包括:佛陀、老子、六祖慧能、克里希那穆提、埃克哈特托利、莱斯特利文森、博伽梵歌、瑜伽经……当然,还有您的话语。我用理性思维去比较和梳理,最终,我用心智梳理出一条通往实相的路径:凡证实相,必先入三摩地;凡入三摩地,必先达至无念;凡达至无念,必觉知于当下。觉知当下就是“临在”。四万八千法门,或念佛,或持咒,或数息,或经行,或般舟三昧,或耳根圆通……归根结柢都是用一种手段觉知当下。因此,我得出结论,要想醒来,必须觉知当下。

可是,经过长期的探索,我发现,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觉知!一群人嚷嚷着要上山打老虎,可是他们连老虎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这难道不是一个笑话?

我不仅不知道什么是觉知,我也不理解什么是当下,当下就是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吗,就是一个个具体的“物”吗,还是另有所指?

我试图自己去弄清楚答案,于是我自问自答,以下是自己跟自己的对话。

问: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觉知?
答:我们来探索一下,所有我们曾体会过的“觉知”是什么样子。

第一种,注意力往后退一步,注意到心里的念头。比如,从白日梦的沉浸状态里,猛然意识到自己在做白日梦;再如,我想抽烟,意识到我想抽烟这个冲动在胸口部位升起。

第二种,注意力朝向此时此刻存在的某个事物。比如,注意到自己的呼吸,注意到身体知觉,注意到情绪和感受,注意到外界的车流声、风声、鸟鸣声、树叶沙沙作响声,注意到眼前的环境和物体,注意到气味等等。

第三种,不去刻意注意任何特定的事物,因而同时注意到所有事物。比如,在树林中,不把注意力往外投,而是让所有事物进来并滑过去,同时注意到身体、呼吸、声音、风、树木、枯草和心里流淌而过的所有念头。这种“觉知”比前面两种要更轻松一点、更宁静一点,但我不能确定这种“同时觉知到一切”是不是一个错觉——实质是注意力飞快地在各个事物上切换?

第四种,想象自己在觉知。这是头脑常玩的把戏,自以为在觉知,其实是头脑想象出来的“在觉知”,这是一种“头上安头”的感觉。

第五种,头脑在觉知它自己。比如,我在思考的同时觉知自己正在思考,我在幻想的同时觉知自己正在幻想。这个头脑的把戏非常非常的隐蔽,乃至于我根本分不清这个到底是不是觉知。当我在树林中一坐四五个小时,我隐隐感觉到,99%的时间都是在这种”觉知”里。我感到这个是最大的障碍,我看不清它,我很迷惑。

第六种,直接地知晓一切活动。我现在在打字、在思维,我知晓;我走路,直接地知晓走路;注意到外界有汽笛声,知晓注意到汽笛声……这种知晓是“直接的”,“直接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种知晓与活动是同时的,它就在活动里。但我不确定,这个直接地知晓是不是还是头脑的把戏。

我通过回忆,梳理出以上六种“觉知”,这六种觉知哪种是对的?亦或这六种实质上都是同一种——头脑的把戏?
我感觉自己被困住了,好像全都是头脑在自欺,根本就没有觉知,这种感觉就像是梦中梦,就像是咬住自己尾巴的贪吃蛇!头脑太狡猾了!为之奈何?

为我解惑,我应该从哪里下手,去体会真正的觉知?什么是真正的觉知?觉知是渐进的吗?觉知和注意力的关系是什么?
冒昧发问,垦请体谅。伏望慈悲,为解惑。

——————————
来自一念行者的回应:修行四念处


你将觉知和当下搞得太复杂了。如果你不能确定什么是觉知和当下,就简单的选定“身、受、心、法”四个对象,加以修行。不要管什么是觉知,什么是当下。

对这四个对象的观察修行即是四念处。作四念处的修行,不要随便偏离这个纲领和路线,不要随意自创修行的对象和方法。

四念处的观察要领是:就身体观察身体,就感受观察感受,就心观察心,就诸法观察诸法——这是“如实观察”的具体表达。如实观察是佛陀观察的灵魂,就什么而观察什么,是什么就观察到什么,没有个人先入为主的观念,不受过往知识的影响,是佛观的要义。

就身体观察身体——身体是什么样就观察到什么样,观察它的事实存在,观察它的实际情况,不随便加诸自己的观念、意见或想象在它的上面。

就感受观察感受——感受是什么就观察到什么,在那里就观察到那里,你只是观察它,没有个人的东西加诸其上,也不随便对它做什么动作。

就心观察心——心对什么做什么动作,就观察它心对什么做什么动作,心到哪里去就观察到它到哪里去,对心的任何行为保持知道而不加以干涉和评判,观察心时就只是观察心。行为简单,目的单纯,没有任何复杂的东西。

就诸法观察诸法——观察法时,心以法的身份而存在,纯净的心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或知识,它就法——它自己最初的身份、最单纯的样子,呈现给自己,它以最纯净的样子照见它自己。就像一个婴儿在镜子里望见自己的脸。

将身和受视为一组,将心和法视为一组进行观察。因为身以受为生命,如果没有受,身的存在没有什么意义;心以法为内容,如果没有法,也将没有心,心以法的面貌出现。观察身时,即观察受;观察法时,即观察心。

如果你觉得这样理解也太复杂了,就想象你是一个放牛人,你放养和照顾四头牛。白牛是身体,黑牛是感受,花牛是心,黄牛是法。你对牛并不了解,你在观察和了解它们的性情和行为。你对牛很好,对牛充满爱和慈悲,你以牛为中心,牛去哪里你跟到哪里,牛做什么你就看到它做什么,你不鞭笞它们,更不训练它们,你只是观察、爱和照顾它们。就这样观察、爱和照顾你的身体,你身体上的感受,你的心,和你心灵世界里的事事物物。

合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