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鱼声声
作者:一念行者
有什么灵修吗?
实质存在中根本就没灵修这回事,也不必灵修。因为灵不用修,而你修它也修不来。它一直在那儿,它只是一颗本来的、空盈的心,它不是任何神秘,也不是任何别的东西。现代人空虚无着的心需要一个修行的故事,所以他们喜欢于或津津乐道于那“灵修”。实质,灵修只是一场骗局——一场骗自己而不是骗别人的骗局。
什么是开悟?
一念醒,即开悟;一念迷,即不悟。开悟不是一种持续状态,因为生命并不是一个持续状态。生命是一个念头的针点式打印机的活动,而开悟也只是某个点上的悟或不悟、开或不开。
有人把开悟想象成一种持续状态,以为开悟就是一种持续的狂喜——那样想象只是一种欲望心的妄自努力:他们作这样的想象是对他们现有的苦恼心的对抗或逃避。开悟的人没有一生,只有当下。有人把开悟等同于掌控,以为到达了开悟他们就能够完全掌控自己——自由,和掌控生死。开悟的人没有自我,只有现实存在。他们把开悟当成一种目标,于是开悟便成了被头脑利用的玩物。事实上,开悟不是求来的、也不是修来的,它是觉性的自然而来。越自然而开悟,越无为越开悟。
双修是怎么回事?
双修是个骗局,是期待的心用自欺来满足它自己的方式。无论你如何努力,一样事物不可能变成另一样事物。双修是人们借着男女或性,那欲望之心满足它自己的故事。即使你再在性上作文章,性不可能变成别的,就象你再给某一个人化妆,你也改变不了他就是他自己。千古以来,人们把性变成了一种载物的船,他们试图把更多的意义让性承载,他们试图把性变得高高尚或低劣,事实上他们在徒劳的努力,心即使用尽千般伎俩、即使它再怎样努力,它想改变的那事物仍然只是它。心不能作用于物,心只是化妆了那物使它看起来不象它自己而已——事实上心从来没有真正改变过什么东西。修行是个妄自努力,双修更是一份妄自努力的笑话。
什么是佛教中的“放下”?
放下就是迎接:完全的放下就是全然的迎接。佛教讲的“放下”针对的是念头,不是具体的外物。一切修行是内功不是外功,所谓内功针对的是念头或心。佛说“放下”是对治“执着”的——是针对念头的功课、那永远是念头的功课。
世界从哪里开始?
世界从你那里开始。晚上你睡去,你的世界结束;早上你醒来,你的世界开始。没有你就没有这世界——你的世界。世界永远都只针对你自己,世界永远都是个体的,只有个人的世界,没有共同的世界。你是世界的中心,你的世界中的一切都围绕着你旋转。你是地球的中轴,你也是地球,你不但自转,你也公转。你构成了你的一切,你是那全部。
我是谁?
“我是谁?”——任何你关于我是谁的回答,都是你在给“我”一个故事。我是谁?你什么都不是。无论你给“我”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都是你在把一个故事加在那个“什么都不是”上。不管你给“我”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都无法破坏那个“我”的空性。你可以自由地说我是这样、我是那样,那有什么关系?你只是在给自己讲故事而已。我是谁?我什么也不是,我只是认同。——认同这,认同那,然后就有了“我是谁”。自我是我是谁的主体,但那是幻觉。自我只是一个故事集团,自我是我是谁的回应。并没有自我——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存在。我是谁?我是我听到的问题的答案。如果没有任何认同,我什么都不是;如果有认同,我是我所认同的。我喜欢“我”是这样一个故事——“我”超越一切,什么都不是我,但我什么都是。但事实上对于我来讲,我并不关心我是谁,我只关心我过得自由不自由、喜悦不喜悦,谁管我是谁?
生命有什么意义存在吗?
所有的出现只是为了消失,生命没有任何意义——所有你认为它有什么意义,那只是你个人的故事。你把一个意义加在“生命”之上,这和生命本身有什么关系?出生就是在指向死亡——在从生到死的旅途中,你可以给这个旅途加上一千个意义、一万个目的、无数个充满色彩的故事,但那和它本身有什么关系?即使你再努力,你也改变不了生命是“空”的实相。找寻生命的意义或为生命创造一个意义,那只是一个梦中人需要自己梦的故事,它和真相完全无关。出生就是出生,死亡就是死亡,宇宙里任何一种存在都是它们纯粹的自己——它们是不带任何故事的存在。任何你认为它们如何如何——那只是你给它们加上了一个或数个的故事而已。生命没有意义性,只有故事性——甚至这也没有。
尊严
尊严是一堵墙,它砌成了你的地狱——每当你隔着那堵墙与别人交流时,你便处在了那地狱之中。尊严是只铁丝笼,每当你向别人要尊严时,你便把自己放入笼子中。追求尊严,让你不是与别人激战,就是与别人冷战。所有的尊严都和恐惧有关,它是隐藏的掌控,它变相为傲慢,成长为自大,发展为狂妄,死于了解和看清真相。尊严是自我所依赖的将军的铁甲面具,你戴上它让你感到很威严、很安全,但是很沉重。一个成长的人是不需要尊严的,尊严是一个成长中的人的自我所抓着爬向山巅的一根藤。尊严给人幻象的“我”感、重要感、安全感——尊严是“虚假”、“弱小”的面具。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不需要尊严,但他不失尊贵。
因果
现实存在是因果的止息,一颗时刻能安住在现实存在的心便跳出了因果。当心不在现实存在而进入自己故事的时刻,起点便是因,终点便是果。尽管如此,但现实存在不在因果当中,它即不是因的,也不是果的,因果是一颗没有在当下的心所进入的故事。因果是个故事。如何才能够了脱因果?活在当下,始终与现实存在保持一致,便是跳出因果之路。没有别的法门能让你走出因果,活在当下是惟一的出路。就骑在现实存在这匹奔腾但静止的马背上,不去观望它前面和后面的路,因果、命运,甚至道路消失了,立地,你成了佛。就骑在那奔腾但静止的马上,不去在头脑里观望前面的路或后面的路……就这样,你走出了因果。因果就这样熄灭在如实的现实存在之上。这就是走出因果的法门:活在当下——安住在眼前如实的现实存在之上,没有个人的故事!
自由
我们常常找寻自由、呼唤自由,但你知道是什么让你不自由的吗?倘若你不知道是什么让你不自由的,那么你就无法走向自由。你迷失在何处?倘若你不知道自己迷失于何处,你就无法从那迷丛中走出——走近自由。是什么让你不自由的?念头;你迷失于何处?自己的故事当中。所谓自由,就是从你的念头中自由;所谓清醒,就是从你的故事中醒来。你的自由或不自由并不是和外界的关系,是和你自己念头的关系。因为束缚没有外在的束缚,所有的束缚都是内在的——自我念头的束缚;你的故事就是一条条的束带,它绑信了你自由的胳膊、又绑住了你自由的腿。所谓你不自由,就是被自己的念头所织的丝、捥成了带、绑住了自己本性自由的心。因此,自由是一个自我解放——从你自己的念头中解放、从你自己的故事中解放。
真相
你的故事是真相的外衣,就像苞米外面的包衣一样一层一层的将它包住。你的故事越多,它就被包裹地越深越紧,你距真相的距离也就越远。所谓找寻真相,就是剥去那苞米的外衣——一层一层拿掉你的故事,使现实存在不穿任何衣服的站在你的面前。真相是没有你故事的如实的存在——它是祼体的现实存在。真相是祼体的新娘,求道就是扒去那新娘的衣服——你给它购买并套上的衣服,与它做爱。求道是一个找寻女人、追求女人、认同女人、去脱女人的衣服、与女人做爱的过程,那女人的名字就叫真相。
不管外物实际存在还是不存在,如果没有你所有的念头,你会怎么样?……空;如果连“空”这个念头也没有呢?——那又是什么?……什么也不是。“你说什么都不再是它”,这就是空。所以,“空”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什么也不是。第一个了悟到这种情况的人实在也找不出用什么词来描述那个“什么也不是”的存在,所以,他用了个“空”这个字。诸佛所讲的“空”和外物有没有、世界有物或没物无关,空的另一外名字是“什么也不是”——不是“什么也没有”。那觉悟的空不是一个外部真理,而是一个内在事件。空,是针对你的,不是针对世界的,如果对着世界讨论空,尊敬的,方向反了。
真实
现实存在是惟一的真实。我们以为我们有个“过去”,或会拥有“将来”——那都是幻觉。除了“现在”之外我们什么也不可能拥有,甚至连这我们也不真正拥有,“现在”在你觉知到它时立刻成为了“过去”。“过去”、“未来”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它仅是我们的“想象”——确切的说,连“现在”也只是那头脑里的“想象”。我们惟一拥有的只是“想象(可以被叫作‘思想’)”——哦,不,觉得我们拥有“想象(思想)”也是个幻觉——我们只是在被“想象(思想)”经过。真相似乎是我们什么也不可能拥有,我们并不存在——我们只是被念流经过觉知所制造的一场梦。我们是被灯光和木偶投射到屏幕上的一个皮影,我们只在经历一场皮影戏。意识所觉,百分之九十九的是幻觉,如果说它有什么真实——那么,现实存在是惟一的真实!所以,热爱现实存在吧,它是你惟一不在梦里的时刻。
投射
投射是心惟一的工作,没有投射就没有心,甚至心就是投射本身。心把它自己有的拿来放在别人身上——它把它挂在那儿或贴在它上,然后它忘记是自己的,然后它开始欣赏或攻击,这是心的游戏,也是心的工作,也是心梦中的生命。没有醒悟的心一直在做着这件事。象猫追咬自己的尾巴,或象老虎搏斗河水中的自己一样,心在它不清晰的自耗中度过它荒唐的一生、一次次轮回。觉醒,就是停止投射,或透过投射来认识它自己——看那镜中的自己,热爱那镜中的自己,与自己在一起。投射的箭会刺伤别人,投射的光会照亮自己。一旦明白了投射,心迟早会返回认识到自己
概念
概念是一个心所相信的固定不变的故事。一个概念是一个最简单的故事。比如,好——是一个故事,孬是一个故事,美也是一个故事。相信了一个故事,就是进入一重笼子。深信的概念,仿佛一道咒语,它正是你无法突破的牢笼。心从那概念中解放出来,那是看到那无限天空的开始,是它自由的起点。心自由的第一步,就是从概念里出来,在角度上跳桩,从认为中飞过。深度的不自由均和概念有关,它是唐僧套在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你的头疼和它有关。所以,解除唐僧那口念的咒语作用的方法,就是拿掉你头上所套的概念之圈。深信的概念和你和自由有关,所以敲碎它你有责任。